中国金融家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国际刊号:1672-4941
国内刊号:11-4799/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9162 人次
 
    本刊论文
肖钢:走入漩涡的实力派金融家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证监会主席肖钢的第一把火要烧向何方?”3月17日中组部官员在证监会宣布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接任证监会主席后,这个问题成为焦点。对此,肖钢在人民大会堂上称,“未来,我会遵循一贯风格,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
  生于1958年的肖钢今年55岁,从1981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算起,2013年已经是肖钢在金融领域打拼的第33年,因而他有着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
  如今,曾任央行副行长和中行董事长的他,转身成为证监系统的监管者,在其金融生涯中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面对稍显生疏的资本市场,对他满怀希冀的众多股民,以及郭树清留下的许多未完成的改革命题,本就险象丛生、欲壑难填的股市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在这样困难重重的背景下,他将会如何应对呢?拿住了“接力棒”,他将如何更好的挥洒出绚丽图景呢?
  刚柔并济 抑扬自如
  素有金融界“实力派”之称的肖钢是正宗的金融科班出身,在湖南财经学院读书时,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深厚的理论功底,使得他非常自信。据说“剥离不良资产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这一设想最早就来源于他,当时他在人民日报上撰写了相关论文,从而受到高层的充分肯定。
  才识过人的他,平时为人做事十分严谨,务实,也颇受其公司内部人员的爱戴。中行总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每次写的有关金融专业的稿件,肖董事长都会认真仔细地过目,甚至不遗余力的逐字修改。他对这类型的稿件要求很严格,绝不让出现丁点差错。我们公司内部的许多人都把肖董事长当做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
  一位曾接近肖钢的人士在与记者闲聊时透露,中行上市之时,因投资者非常踊跃,网络曾一度出现瘫痪,现场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多都有些绷不住了,而他却仍淡定自如,拿起一瓶水递给身边的录入员说:“你们很辛苦。”肖主席这个人低调务实勤勉果敢,无论处在哪个位置上,他都是罕有的实力派,即便在中行也是高瞻远瞩,只不过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行。另外肖钢对资本市场非但不陌生,反而是这方面难得的人才。在中行的这十年,他曾不断地提及资本市场,而且还在中央大报上发表过数篇掷地有声的相关论述文章。
  不止在工作上务实,敢想敢干敢闯,在人际上倍受欢迎,在家庭中他也有着男人独有的柔情。记得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有关采访他的视频,他就指着妻子吴透红的照片,非常满足地对主持人说:“我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娶了她”,至情至性溢于言表。
  他的胸襟是宽广的,爱是博大的。对家对亲人的爱使他颇具幸福感,但他认为爱是要分享的,要情系人民。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他于第二天便带领工作组赴四川灾区, 送去捐款与物资,对受灾人民进行安抚与慰问。之后他还亲任了08年奥运会火炬手, 50岁的他锐气丝毫不减,热情洋溢。
  稳健且不失创新
  肖钢从湖南财经学院毕业以后,就到了央行工作,从做老行长吕培检的秘书,到当选主管金融监管的副行长,36岁的他,是央行中最年轻的正局级干部,40岁时成为副行长,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是当时金融界最年轻的副部级干部。
  当时他在中国人民银行长期从事的主要是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工作,因此非常熟悉宏观经济以及金融业务。在工作和发展上,他也有着独特的改革创新意识,善于研究问题,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
  2003年,他出任中行行长、董事长,至今为止已十年有余,期间他完成了A+H股股改上市,成为首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国有大行,并对风险管理系统进行了再造。他曾公开表示警惕理财产品的“庞氏骗局”,在业内引起了高度关注。有中行内部人士表示,中行在理财方面风控向来非常严格,这也许与肖钢的“监管者”从业经历有关。
  2004年,中国银行股份公司诞生,各界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而肖钢新官上任烧的三把火就是“以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来制约资产业务的发展;实行不良贷款的实际拨备制;新增公司贷款原则上从二级分行的授权集中审批上收到省分行和总行两级来集中评审”。2006年又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在内地和香港发行上市的中国商业银行。
  在他的带动下,中国银行拼尽全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开创了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其治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使处于危机之中的中行焕然一新,实现了美丽蜕变。
  关于银行业综合经营的一些思考,他更是敢于打破常规,且走在同业的最前沿,“综合经营是大型商业银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适应了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市场竞争需求以及银行风险分散收入多元化的要求,”行动更为迅速。
  中行按照统一战略、统一品牌、统一客户、统一渠道的要求,发挥多元化服务的比较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投行、基金、保险、投资、租赁等业务,发挥多元化平台的协同效应,为客户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他认为,发展综合经营的基本经验必须遵守三个坚持,坚持以主业为依托,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集团利益为前提,积极稳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适应多元化发展的管理团队和专业人才队伍。
  甚至连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掌控问题,他也提出了一些切中时弊的建议:首先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银行市场大,非银行市场小,应以“银行为核心的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为主要模式。认真研究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要围绕着银行的核心业务拓展综合经营,避免盲目地扩大业务范围。其次,应当尽快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基础。监管法规与金融实践不协调,不仅限制了综合经营机构自身的发展,制约综合经营协同创新的发挥,也不利于有效监管和控制金融风险。要抓紧起草《金融控股公司法》,在法律的规范和指引下,由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综合经营的发展战略。
  他还特别提到,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管体系。对以金融业务为主的经营型金融控股公司,实现主监管制度,尽快确定监管机构,加强综合经营的全过程监管,加强对“大而不倒”机构的监管。   肖氏新政剑指何方
  作为一名从事金融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肖钢年富力强,敢闯敢为,就在最近几日,他就把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向了违规:两日调查三公司,网络上对此热议不止。
  但由于前任郭树清在匆忙中并未完成改革,留下了诸多“省略号”,所以现在依然存有诸多的疑惑,同时也有更多的期待。肖钢是否会延续这些改革?如果延续改革,是否可以将中国股市建成一个真正为投资者服务的市场,并使A股实现投资和融资的平衡呢? 这也是股民普遍关注的问题。
  诚然,改革创新,对郭树清的遗留下来的大量工作进行消化和继承是一方面,另外还需要拿出更多智慧,创造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特别是取得其他部委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共识与协力。在如今这样的市场局势下,想充分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制和监管责任,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肖钢又该如何解决这些瓶颈,接受新挑战呢?
  3月15日晚,证监会公布的IPO审核动态显示,3月11日至15日当周,创业板申请企业共有12家终止审查,达到单周终止审查数量的高峰。而今年以来,已有42家企业知难而退,主动放弃了IPO。尽管如此,目前排队拟IPO企业仍超过800家。新股不可能长期不发,但这么多的新股怎么发,如何疏导IPO堰塞湖,绝对考验新任主席肖钢的能力。这也正是肖钢上任后,资本市场留给他的第一道难题。
  第二道便是如何将资本市场的长治久安和提升长期养老金的收益率结合起来的难题。中国资本市场是“资金市”,主要靠资金推动。市场资金本不匮乏,但不断涌出的融资需求总能将资金吞没,资金接连不断流入,A股市场终将迎来巨变。第三则是如何变“圈钱市”为“投资市”?A股市场一直有“圈钱市”的臭名,退市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此,肖钢表示,他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继续推进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直面风险,勇于创新,让改革红利激发资本市场发展活力。未来,监管层有必要提高暂停上市的复牌标准及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标准。只有这样,垃圾股的股价才能彻底回归,A股估值标准也才能有尊严地恢复正常。
  其实以上三个方面也是前任郭树清在职时所面临的问题,如今留给新任的肖钢,他又将如何突破前任,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和支持呢?
  对此,肖钢称证监会主席不象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那样抢眼,那样受到外界的强烈关注,但关注度仍然很高。因为中国的证券市场太乱,不仅投资者意见很大,其他方面对证券市场也是非议很多。对此,肖钢谦逊地表示,突破不突破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切实为市场做实事,为投资者谋利益,这也是获得支持与信任的第一筹码。其次要学会有的放矢,研究如何给IPO放行,从而让市场相对稳定。暂停IPO不是长久之计,证券市场要发展,靠堵也堵不住,还是要靠发展,靠证券市场的不断扩大与提升。放行也不靠谱,因为又很可能对刚刚趋于稳定的股市产生冲击和影响。最后要维持现行政策不变,给投资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人人都知道证监系统本就是一座浇不灭的“火焰山”,肖钢在这样的背景下接手证监会主席,其要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不过我们相信,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与处世风格以及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为“导火索”,定会为金融市场引爆出一条新出路,烧出一片天。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中国金融家》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中国金融家》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